移到主要內容
醫護新知
首頁 / 醫護新知
:::

[防護]腦震盪效應


受傷機制
腦震盪的產生可能是頭部直接受到撞擊,或身體任何部位受到外力,都可能經由身體傳遞到頭部造成腦震盪。

臨床症狀
頭痛、頭暈、想吐、倦怠、認知異常、失去意識、情緒不穩症狀可能是即時性或持續幾分鐘、數小時或是更長的時間。

臨床特點
功能性的損傷(比方說:行動無法維持平衡,困惑,認知異常),伴隨影像檢查上沒有結構性損傷。

臨床上常用評估工具
腦盪傷害評估工具第五版(sport Concussion Assessment Tool 5 , SCAT5)為目前最廣泛被使用的評估方式,包含傷害當下的場邊檢測、場下的評估、認知功能檢測、短期記憶、專注力、延遲回憶、神經學檢查與改良版平衡姿勢檢測等。

前庭動眼運動篩檢 (Vestibular/Ocular Motor Screening VOMS)則主要是在測量前庭系統與動眼神經的問題,包含 Smooth PursuitsHorizontal SaccadeVertical SaccadeConvergenceHorizontal Vestibulo-Ocular ReflexVertical Vestibulo-Ocular ReflexVisual Motion Sensitivity 等七個面向的評估。

傷後回場的六個漸進階段
腦震盪漸進回場包括以下階段:
1.不會誘發症狀的日常活動
2. 
低強度有氧
運動
3.
無頭部撞擊風險的專項技術動作練習
4.
非接觸性的專項訓練
5.
可碰撞的專項訓練
6.
不受限制的回場訓練。
每個階段間需間隔 24 小時,進階時須重新評估。

腦震盪安全協議政策
參考美國國家大學體育協會 NCAA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範本須包含以下內容:
1.運動腦震盪定義
2.
醫療照護的獨立性
3.
賽季前的教育訓練
4.
運動前身體檢查
5.
鑑別與診斷
6.
疑似腦震盪的初步評估
7.
腦震盪傷後照顧
8.
返回課堂參與學術課程
9.
運動員傷後回場

總結
建立腦震盪的安全管理政策指引可提供一線隨隊人員處理準則給予教練選手相關知識衛教協助受傷個案安全且順利回場並降低二次傷害的風險。

參考文獻
  1. McCrory P, Meeuwisse W, Dvořák J, et 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concussion in sport—the 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cussion in sport  held in Berlin, October 2016. Br J Sports Med. 2017;51(11):838-847.
  2. Mucha A, Collins MW, Elbin RJ, et al. Brief VOMS assessment to eval concussions. Am J Sports Med. 2014;42(10):2479-2486.
  3. Broglio SP, Cantu RC, Gioia GA, et al. (2014). National athletic trainers’ association position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sport concussion. J Athl Train. 49(2):245-265
回最上方